設計心理學是設計專業(yè)一門理論課,是設計師必須掌握的學科。設計心理學是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把人們心理狀態(tài),尤其是人們對于需求的心理通過意識作用于設計的一門學問。下面是小編帶來的有關設計心理學心得體會,希望大家喜歡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的中文翻譯書名為《設計心理學》,更直白的英文翻譯實際上應該是《日常用品的設計原則》,但是譯者為什么要翻譯成《設計心理學》呢?這里面和心理學有什么關系呢?其實也很好理解,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我們隨時隨地都會接觸各種各樣的日用品,比如門、電燈開關、電話、手機、冰箱、微波爐等,這些產品有的設計得好,有的設計的很糟糕,但是評判標準是什么?究竟一件產品怎么樣設計就算是好,怎么就算不好呢?這就涉及到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了,因為任何一個用品都是要被人所運用的,無論是直接使用還是間接使用,總之最終都是要和人產生一定的互動作用,如果用更專業(yè)一點的詞匯,就叫做“交互作用”。一件設計很好的產品一定與使用者在既有的心理模式上相一致,而設計很糟糕的產品正好相反,它不僅不能幫助用戶解決問題,還會給用戶造成麻煩,會讓用戶不知所措,甚至抓狂?!对O計心理學》這本書的作者致力于通過此書向人們解釋,一個好的產品通常會具備哪些設計原則,而只有遵守了這些原則,才能設計出好的產品。
本書的第一篇推薦序言,名字叫“設計是無言的服務”,總結得很精辟。在解釋什么是“無言的服務”時,應該先弄懂什么是“有言的服務”。所謂“有言的服務”實際上也很好理解,就是需要有人親自在現(xiàn)場為用戶提供一種無形的幫助,比如接待人員、客戶中心的工作人員、禮儀小姐等是最常見的“有言的服務”,而“無言的服務”即產品或服務的使用者不需要在別人的幫助下完成對產品的使用,一件產品設計得好與壞,不需要讓現(xiàn)場指導人員或者設計人員告訴使用者怎么做,而是由使用者自己體驗完成對產品的使用?!霸O計”可以產品實物為載體為使用者提供好的、方便的服務,也可以通過拙劣的產品使用方法為使用者提供糟糕的服務。這就是我認為的“設計是無言的服務”。
在作者的新版序言中,介紹了本書自出版以來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力,不斷地幫助設計人員改進產品的使用,通過幾個簡單的設計原則就把最本質的道理說了出來。雖然這本書出版較早,里面有些產品已經在現(xiàn)在過時了,但是產品的設計歷程中,那些有用的思考方式卻仍然值得借鑒,而且,雖然這本書討論的主要還是日常生活中的那些日用品,更偏向于“實體”,但是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計算機和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已經大大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新的高科技產品每天都在陸陸續(xù)續(xù)地被人們發(fā)明出來,有些產品的的確確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舒適和便利,甚至有人預言,“未來之屋”這種全程自動化控制系統(tǒng)就在不久的將來得到普及。手機客戶端中的各種應用程序、Iphone 4、微博、微信等這些新的玩意也正在改變我們獲取信息的方式。
本書最重要的3個重點:
1、不是你的錯:這是對用戶說的話。即當你不能很好的使用一件產品的時候,不能就認為自比較愚蠢,而應該把這種錯誤歸罪給產品的設計人員。
2、設計原則:書中最有價值的論點——概念模式、可視性、匹配原則、反饋原則、限制因素、預設用途。
3、觀察力:通過本書可以學會如何觀察自己、觀察別人。同時在觀察的基礎之上要學會進行角色扮演(persona)。尤其是做產品的同學,要學會站在用戶的角度上看產品、設計產品。
這些新的高科技產品依然遵循著《設計心理學》這本書中所說的幾個原則,為什么?因為無論一件產品所用到的技術多么先進、多么高深,它終歸是要被用戶所使用的,如果一件產品不能實質性地解決用戶的問題,那么及時是再好的外觀設計和技術水平也無濟于事。產品的外觀在變,但是用戶的本質需求不變,而人們的需求來源于心理學中的馬斯洛理論,技術在變,但是人不變。技術是一種知識,而心理學是屬于跨領域的學科,是用來結識知識的知識,因此是一種更高級的、更貼近理性、更接近事物本質的一門學科,數(shù)學也是如此。這種幫助掌握知識的知識,更值得研究。心理學不僅是方法論(告訴你如何解決一些現(xiàn)實中的實際問題)的學科,而且也是認識論(幫會你更好地認識你周圍的世界)的學科,因此它是一門讓人變得聰明的學科,就像哲學一樣。所以這本書叫做《設計心理學》會更好,因為設計本身也是一門很跨學科的東西,是一個開放系統(tǒng),這種各樣的設計理念也在不斷的更新,但終歸都是為人服務,所以研究透徹人的心理模式是做好產品最重要的能力和素質。
個人小總結:
研究產品最基本的步驟:舉例、抽象、類比、總結、實戰(zhàn)
具體到某一款產品上時:
第一,應該知道它是做什么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也就是先舉例說明一款產品;
第二,畫出這款產品的工作流程圖,抽象化得流程圖便于理解產品的各個模塊的工作原理,圖總是能比文字表達的更直觀、更清晰。這一步對應的就是抽象。
第三,之后就是類比,即競品分析,找一找與該款產品提供類似更能或者滿足相同用戶需求的產品有哪些。通過幾個維度,例如本質需求、功能點、易用性、可行性、成本、美觀度等一一做對比,從而發(fā)現(xiàn)為滿足的需求,對產品做以改進,彌補設計漏洞。這一步就是類比。
第四,通過競品分析,總結出需要保持的優(yōu)勢,更重要的是更夠從別人的優(yōu)點中學到可以copy的東西(這里的抄襲不是簡單的表層性的、功能性的抄襲,而是概念性的抄襲),總結出有價值的,可以商業(yè)化的(或者說商業(yè)可行性)的東西。
第五,最后就是實踐,即做款獨具特色(POD),又保持原有的同類產品基本功能(POP),做一款綜合水平上超過群毆他競品的好產品來,從而為用戶創(chuàng)造價值。這就是實踐,做產品最需要的也是這個。
以上是我總結的做產品研究的基本步驟,還很菜呢。如果用更為簡練的表達來說明一款成功產品需要具備的哪幾個條件的話,那就是為用戶創(chuàng)造價值、技術上具備可行性、產品上具備可用性(摘自《啟示錄:打造用戶喜愛的產品》中的一句話)。
漫進了大學的門階,使我對一切新鮮的環(huán)境產生了好感,同時,我是一名藝術生,對周圍獨特的事物產生很多的聯(lián)想,而且,最近通過閱讀心理學家諾曼的《設計心理學》后,使我大有感觸,這本書用詼諧的手筆,深入的分析,闡明了以人為本的至上設計原則。每一個設計都要為消費者服務!
《設計心理學》這部書,主要是給設計師上一門設計理論課,是設計師必須掌握的學科,是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是把人們心理狀態(tài),尤其是人們對于需求的心理.通過意識作用于設計的一門學問,它同時研究人們在設計創(chuàng)造過程中的心態(tài).以及設計對社會及對社會個體所產生的心理反應,反過來在作用于設計,起到使設計更能夠反映和滿足人們的心理作用。
設計是設想、運籌、計劃與預算,它是人類為實現(xiàn)某種特定目的而進創(chuàng)造性活動?!对O計心理學》把設計計劃分為三類:為了傳達設計的稱為視覺傳達設計,為了使用設計的稱為產品,為了居住設計的稱為環(huán)境設計。而且,《設計心理學》通過對人的心理的深入研究,和設計師的主觀思維相結合,主要研究的是企圖溝通生產者.設計師與消費者的關系.使每一個消費者都能買到稱心如意的產品,要達到這一目的.必須了解消費者心理和研究消費者的行為規(guī)律。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設計,無處不在。我是一位動畫設計專業(yè)的學生,我了解到動畫設計是新興的設計,是滿足人類精神需求的產物。是一門幻想藝術,更容易直觀表現(xiàn)和抒發(fā)人們的感情,可以把現(xiàn)實不可能看到的轉為現(xiàn)實,擴展了人類的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力。學習動畫設計,不僅自己的專業(yè)基本功要扎實,更要懂得如何將自己的成果和產品推銷出去,那就需要我們的營銷能力。閱讀過《設計心理學》之后,我體會到,一部能受人歡迎的動畫產品,不僅要自己人生經驗和思想觀念的表述,還要以實現(xiàn)商業(yè)價值為最終的創(chuàng)作目的,針對一定的文化消費人群來進行和創(chuàng)作,當然,需要迎合特定人群的審美趣味。
了解了人們的審美心理是推銷自己藝術產品的一個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如果一位設計人員或商家,在構思產品時,在推崇外觀美感、藝術風格和成本之前,首先設身處地地想像一下用戶的感受,為設計的易用性而努力,因為這才是產品的生命力之源!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一本好書,能增長一個人智慧和能力,通過閱讀《設計心理學》之后,使我樹立了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創(chuàng)作經驗。希望今后的我能學而致用,創(chuàng)造自己的輝煌事業(yè)。
一些讓人黯然流淚的句子
真正牽掛一個人會朝思暮想,就想知道他過的好不好。真正思念一個人會牽腸掛肚,只想打個電話聽聽聲音。
感情,誰也說不清楚,真正在乎你的,你無心對待,偶爾理你的,你卻視若珍寶。人心,更是難以琢磨,真正心疼你的,你視而不見,若即若離的,你卻夢繞魂牽。
生活中,誰大聲表白,誰暗自關懷,誰又為你一直守候從未走遠,誰真心對你,其實你可以感覺的到。
感情里,誰虛張聲勢,誰真心實意,誰又為你呵護備至不離不棄,誰真正愛你,問問你的內心就知道。
在乎你的人,不會讓你等,不會讓你疼,因為你在他的心里無人能比,他愛你勝過愛他自己。
深愛你的人,了解你的心,懂得你的情,因為你的世界就是他的全部,他時刻把你放在心里。
人最害怕的是,你熱情似火,卻換來別人的冷若冰霜。心最糾結的是,你掏心掏肺,卻換來別人的抽身而退。
再真摯的感情,也經不起你一次次慢怠,再火熱的內心,也架不住你一回回漠視。
一個人的冷漠,最終會讓另一個人沉默。一個人的無情,最終會讓另一個人絕情。
人生的舞臺,若想精彩,必須腳踏實地。緣分的天空,若懂珍惜,方能地久天長。
我知道人這一生:無情的不是人,是時間;
珍貴的不是金錢,是感情;
可怕的不是不了解,是冷落;
傷心的不是等待,是無言的結局;
難聽的不是臟話,是謊言;
最寬廣的不是大海,是人心;
最恨的不是人,是謊言的欺騙;
最可怕的不是黑夜,而是無奈的孤獨;
情義無價,不要用謊言,去欺騙一個真心對你的人;
人生有尺,做人有度,我們掌控不了命運,卻能掌控自己
尤其是導語的最后一句,設計是一種平衡與和諧,光有藝術美只能是畫,只有易用性只是一個普通的東西,缺乏美感。全書著重強調易用性,關注用戶的心理需求。例子:諾曼門,當用戶站在一扇門前,不知道是推還是拉打開門,這樣的門就是諾曼門。設計師設計門的時候也許注意到門擺在面前很美,然而沒有關注使用者的需求,這樣的門是失敗的。
設計實際是一個交流過程,設計人員必須深入了解其交流對象,設計產品必須按照易理解性和易使用性的原則。何為易理解性和易使用性的原則?可以從兩方面說明:提供一個好的概念模型;可視性。何為概念模型,人們通過經驗等形成的模型為心理模型,當出示的產品給人們帶來的感受與自己心里形成的相同時,這個概念模型才是好的??梢曅?當人們看見一個產品時,就知道如何操作,這樣的產品才是可視性比較好的。
舉個例子,為什么什么汽車卻比復雜的電話系統(tǒng)易學易用,因為汽車的可視性程度高,控制與被控制之間建立了良好的匹配關系,每一個控制器通常只有單一的功能,因此信息反饋清晰快捷,整個系統(tǒng)易被用戶理解。
技術能使產品的功能增多,簡化了人們的生活,但是又同時把產品變得難學難用。所以,這也就突顯了設計師在其中的作用。技術進步帶來的矛盾不應當作為拙劣設計的借口,設計應該以用戶為中心。
然而當用戶在使用產品時,如果出現(xiàn)錯誤時,用戶就會怪罪自己,而不是去懷疑產品的問題。這就牽扯到了用戶心理的問題。
1人們習慣于對外界事物加以解釋。當人們使用空調時,會覺得開的溫度越高,室溫就會升的越快。這就是一種錯誤的心理模型。
2找錯怪罪的對象,把自己的問題歸咎于環(huán)境,把別人的問題歸咎于性格。這也是用戶為什么遇到產品錯誤時,懷疑自己的問題。
3習以為常的無助感。在用戶使用產品時,多次出現(xiàn)錯誤時,就會陷入無助狀態(tài)。
4被教出來的無助感。當產品的設計糟糕時,容易使用戶發(fā)生誤解,再加上錯誤的心里模型不良的反饋,就會越來越無助。
以上就是人們使用產品會出現(xiàn)的狀況。當一個產品在人們眼前時,會執(zhí)行一系列動作。行動分為7個階段:首先用戶確定目標,即使用產品,中。然后確定動作的意圖,使用產品要干什么。明確行動的內容,怎么使用產品達到自己的目的。然后開始執(zhí)行。動作執(zhí)行后,會有一系列的反饋,即外部世界會有變化。用戶感知到了變化后,就嘗試去解釋,當然一些理所當然的變化就沒多在意。最后評估這次行動的結果,是否達到的目標使自己滿意。
互聯(lián)網(wǎng)把一個人和世界的聯(lián)系變得更緊密些了,各種社交媒體,讓我們疲于應付,通過手機網(wǎng)絡,我們分分鐘就能知道最新鮮的咨詢,很多信息為了吸引眼球不惜夸大,讓我們緊張焦慮。
生活工作中常會出現(xiàn)讓我們感到壓力山大的事情,如臨近deadline但是工作還沒有進展;費盡心力做的方案卻遭受了批評??偤爸畔?,卻什么都放不下。不愉快事情引發(fā)我們的焦慮情緒從而影響心理和身體健康,致使工作效率、生活質量也隨之下降。
焦慮成為現(xiàn)在很多人的生活標簽,怎么做才能緩解一下這種情緒?
讀書多一點
2014年的調查顯示,國民每年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7本,兩個月不到一本。生活中,每年讀不到一兩本書的也大有人在。
中國健康教育中心專家沈雁英教授說,現(xiàn)代人更習慣沉浸于網(wǎng)絡中的碎片化信息,缺少紙質圖書帶來的深度閱讀和系統(tǒng)性思維,不僅阻礙大腦健康發(fā)育,還會造成干眼癥等眼疾。
西班牙的研究還發(fā)現(xiàn),不喜歡看書的老人患上認知功能障礙的風險更高。
改變:盡量做到一個月讀完一本紙質書,或至少兩個月讀完一本。讀完后可以寫下簡單的讀書筆記或評價。書的選擇上,最重要的是選擇自己喜歡的,否則會損傷讀書積極性。
休息多一點
如今很多人不會科學休息?!渡鼤r報》發(fā)起的一項網(wǎng)絡調查顯示,下班回家玩游戲、周末蒙頭睡懶覺、節(jié)假日參加“急行軍”式的旅行團,成了大多數(shù)國人的“休息”方式。但這種休息反而讓人變得更累。
改變:對睡眠不足或體力勞動者而言,應選擇睡眠補充能量;對腦力勞動者來說,放松神經才是關鍵。因此,除盡量保證每天7~8小時夜間睡眠外,最好中午睡半小時午覺;每周、每月、每年都要抽時間出門散心,轉換生活方式。沈雁英說,越是快節(jié)奏的生活,越應學會慢下來。
運動多一點
久坐不動,猶如吸煙。澳大利亞研究顯示,久坐1小時的危害約等于抽兩根煙,減壽22分鐘。久坐還會使肌肉變得緊張、酸痛,甚至出現(xiàn)椎間盤突出等問題。
改變:沈雁英說,運動要掌握好頻率,每周5天,每天30分鐘;健走、慢跑等有氧運動盡量多一點;選擇一些能引起自己興趣的運動,有助于長期堅持,如打球、跳舞、做操、游泳等。
果蔬多一點
研究發(fā)現(xiàn),多吃果蔬利于增強免疫功能。但調查顯示,我國居民果蔬攝入量僅為推薦量一半左右,存在總量和種類不足的雙重問題。
改變:盡可能保證每天半斤水果一斤菜。膳食指南推薦,我國成人每日應攝入蔬菜300克~500克、水果200克~400克,大約是“半斤水果一斤菜”,其中,菜是指烹飪前的重量。
沈雁英教授提醒,為保證多種營養(yǎng)素攝入充足,最好每天能吃夠5~7種蔬果。
愛好多一點
因為愛好太少,年輕人整日沉迷電子設備,老人退休后陷入空虛寂寞……培養(yǎng)愛好并非可有可無的事,反而像英國哲學家羅素所說:“強烈的愛好使我免于衰老?!?/p>
改變:練一種樂器,能增強左右大腦的溝通;堅持書畫創(chuàng)作,讓人平心靜氣,手腦敏健;即便只是種花養(yǎng)草,也要向著業(yè)余園藝水平發(fā)展。需要提醒的是,對愛好的投入不應走極端,以免疏遠親朋,累倒身體。
笑聲多一點
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美國研究發(fā)現(xiàn),捧腹大笑能促使人體分泌有益的內啡肽和生長激素。另外,德國專家認為,笑不僅能降血壓,還能在血液中產生一種可以消滅病菌的“殺手細胞”,提高身體抵抗力。然而,面對無處不在的壓力,發(fā)自內心的笑聲已越來越少。
改變:沈雁英說,笑可以分為主動笑和被動笑。前者多是取得成功、感到幸福后,發(fā)自內心的笑;后者多因喜劇、笑話等觸發(fā),兩者都對健康有益。德國一位專家開出了這樣的“笑方”:嘗試自發(fā)地笑;交個幽默的朋友;勤看有趣的漫畫或電視節(jié)目;在生活中偶爾夸張一下。
為善多一點
與人為善,心無雜念;與人方便,于己幸福。美國研究表明,心存善良能減輕疼痛感、加速傷口愈合、降血壓;在流感季節(jié),還能使人們患感冒的風險降低16%。
改變:為善不分大小,隨處皆可。把垃圾扔進垃圾箱,是對環(huán)境的善;擠地鐵時對撞到你的人笑一笑,是對陌生人的善;對工作認真負責,是對同事和老板的善;給老人讓座、給迷路者指路,都是隨處可見的善。
和家人朋友交流多一點
在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健康管理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韓萍看來,如今,親情、友情的表達越來越多地依賴于電子信息的傳遞,極度缺乏面對面交流,這不利于人們的情感交流。
網(wǎng)絡溝通在緩解社會壓力、放松身心、促進健康方面也遠不如面對面的暢談溝通。
改變:將周末時間盡可能留給家人,或回家探望父母,或多陪陪孩子;抽時間跟老同學、好朋友多聚聚,有事說事,沒事閑聊,好過隔著屏幕交流。
與大自然接觸多一點
無論是工作需要,還是個人選擇,宅在居室密閉環(huán)境中已成為很多人的生活常態(tài),即便運動也要選擇健身房。韓萍指出,長時間生活在封閉的室內,必然影響不良情緒的正常宣泄,讓人覺得郁悶。
改變:節(jié)假日里多和親友走進大自然。天氣好時,在野外鋪個墊子,來次野餐;選個空氣清新、環(huán)境怡人的地方,做次短途旅行;找個合適的室外空間,曬曬太陽、讀讀書……
自省多一點
曾子名言,“吾日三省吾身”,強調人要經常自我檢查。如想獲得健康,人們也要學會這點,常對上述九個“多一點”進行自省,反問自己是否真的做到。健康管理,自己永遠是最好的裁判者。
改變:定期回顧自己最近一段時間的生活方式,列出哪些做得不好,之后逐一改善。不必貪多求快,一段時間內改善一個問題就是進步。